其他
【越民生·小古文讲堂】扁鹊见蔡桓公(13)
越民生”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
小朋友们很快找找,扁鹊与蔡桓公有几次见面?对,4次。我们不妨来描摹每次见面的情形。先看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。扁鹊见蔡桓公,立有间(jiān),扁鹊曰:“君有疾在腠(còu)理,不治将恐深。”桓侯曰:“寡人无疾。”扁鹊出,桓侯曰:“医之好(hào)治不病以为功。”扁鹊去进见蔡桓公,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,仔细地观察。扁鹊慧眼识病,对蔡桓公说:“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,不医治恐怕会加重。”蔡桓公可能正端坐着,就一边摇头,一边摆手说:“我没有病。”在扁鹊离开后,蔡桓公还说:“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,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。”言为心声,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。我们要学会揣摩情境,读好里面的对话。用和缓的规劝的语气读:“君有疾在腠(còu)理,不治将恐深。”“寡人无疾”的回答要用坚定的语气读出自信。“医之好(hào)治不病以为功”的评价形象地刻画了蔡桓公无知和偏见,请用嘲笑、轻蔑的口气读。请连一起读一遍:扁鹊见蔡桓公,立有间(jiān),扁鹊曰:“君有疾在腠(còu)理,不治将恐深。”桓侯曰:“寡人无疾。”扁鹊出,桓侯曰:“医之好(hào)治不病以为功。”第二次见面是十天之后:居十日,扁鹊复见曰:“君之病在肌肤,不治将益深。”桓侯不应。扁鹊出,桓侯又不悦。过了十天,扁鹊再次进见,说:“您的病在肌肉里,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。”“在肌肤”说明病情加重,“不治将益深”规劝中含着警告,可是蔡桓公仍不理睬。扁鹊离开后,蔡桓公又不高兴。“不应”“又不悦”两处要读出拒神医于千里之外。你来试试:居十日,扁鹊复见曰:“君之病在肌肤,不治将益深。”桓侯不应。扁鹊出,桓侯又不悦。再看第三次见面。时间过得很快,又过了十天,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,说:“您的病在肠胃里了,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。” “在肠胃”病情更加严重;“不治将益深”是重复话语,加强肯定语气,进一步在善意的规劝中给予警告。可是蔡桓公又没有理睬。扁鹊离开后,蔡桓公又不高兴。“又不应”“又不悦”真是盲目固执哪。跟老师读好这一小部分:居十日,扁鹊复见曰:“君之病在肠胃,不治将益深。”桓侯又不应。扁鹊出,桓侯又不悦。扁鹊三次见蔡桓公,三次建议;蔡桓公不予理睬,还错怪扁鹊,矛盾逐渐加深,病情也逐渐加深:由小疾到大病,由“腠理”到“肌肤”到“肠胃”。那么你猜,再次见到蔡桓公,扁鹊还会继续建议么?居十日,扁鹊望桓侯而还(xuán)走。答案是否定的:又过了十天,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,就像见了冤家似的掉头就跑。扁鹊为什么“还(xuán)走”?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?蔡桓公看到扁鹊这样反常的表现,也是既好奇又不满,就特意派人去问个究竟。问出来了,扁鹊说对蔡桓公的病已表示无能为力了:“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,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;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,用针灸可以治好;病在肠胃里,用火剂汤可以治好;病在骨髓里,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,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。现在病在骨髓里面,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。”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蔡桓公的病,就是“病入膏肓”。原来,病在“腠理”、在“肌肤”、在“肠胃”的时候,扁鹊都是可以药到病除的,所以相关的句子可以读得自信满满;病在“骨髓”就回天无力了,所以相关的句子可以摇着头读,还可以跺着脚读,读出无可奈何的深深遗憾。我们一起来试试:桓侯故使人问之,扁鹊曰:“疾在腠(còu)理,汤(tàng)熨(wèi)之所及也;在肌肤,针石之所及也;在肠胃,火齐(jì)之所及也;在骨髓,司命之所属,无奈何也。今在骨髓,臣是以无请也。” 不信神医之言,不及时就医,等到疾病折磨,身体疼痛,悔之晚矣。到这时再急不可待地派人寻找扁鹊,扁鹊早已经机智避祸,逃到秦国去了。桓侯的傲慢、固执、不听劝告,最后咎由自取,断送了自己的性命,可叹可笑,徒留笑柄。因此读最后一节,要将一个冷冰冰的残酷事实毫不客气地陈述。居五日,桓侯体痛,使人索扁鹊,已逃秦矣,桓侯遂(suì)死。 小朋友们,“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”是《史记》里的一句话,说得非常好。桓侯明明有病,可是他却偏偏不肯承认,更不愿意接受治疗,我们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意思呢?——讳疾忌医。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对比,对比的目的就在于揭示讳疾忌医者的可悲可鄙。因此,当我们有缺点、错误的时候,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,一定要虚心接受批评、帮助,防患于未然。讲到最后,老师突发奇想:桓侯预知自己离死亡已为期不远,他就写了一封书信给他的子孙,他会留下怎样的遗言呢?聪明的你不妨动笔写写,再跟身边的小朋友好好地交流哦。(声音录制:陈钧远)
选自《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微讲堂》